随着针灸医学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善,针灸也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
而针灸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腧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 疗疾 病的目的。就儿科疾 病而言,除了治 疗小儿发热、咳喘、遗尿、腹泻、厌食等常见病多发病外,尤善长于治 疗小儿脑瘫、脑积水、脑炎后遗症等神经系统疾 病。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对针灸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综合起来可概括为三个方面:(1)镇痛作用;(2)调整作用;(3)促进防卫、提高免疫机能作用。
镇痛方面,其突出成果是针刺麻醉,现已广泛用于100多种外科手术中,并取得较为满意的作用;
调整方面,它主要是通过对人体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血液及神经等各大系统的病理状态,起到良性的调整作用,从而使机体机能状态得到改善或恢复;
促进防卫、提高免 疫力方面,主要表现为针灸具有提高抗 炎和提高机体免 疫力作用。
总之,针灸对人体各大系统许多器官和组织有很大的调整作用,特别是在病理状态下,它可以使偏盛偏衰或失衡紊乱的脏腑机理恢复常态,这就是针灸能治 疗许多疾 病的基本原因之一。
针灸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显著特点就是通过刺激人体肌表腧穴或特定部位,激发经络系统的感应与传导,达到防治疾 病的目的。针灸治病,简、便、廉、验、适应症广,且没有毒副作用。
为了保证针刺的安 全,也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1、过度劳累、饥饿、精神紧张的患者,不宜立即针刺;
2、体质虚弱的患儿,刺激不宜过强,并尽量采取卧位;
3、应避免针刺到血管,以防出血,对有出血倾向或因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儿,不宜针刺;
4、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处,不宜针刺;
5、人体某些部位如眼区、项部、胸背部、胁肋部的穴位,应掌握好针刺角度、方向和深度;
6、小儿囟门未闭合时,头顶部腧穴一般不宜针刺,此外,因小儿不能合作,针刺时宜采用速刺法,不宜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