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可因出血的部位不同和出血量的不等而不一致。
一、一般表现开始往往表现为易激惹、脑性尖叫、呕吐、肌张力增强、反射亢进等兴奋表现;病情加重时转为抑制,表现为嗜睡或昏迷、肌张力减弱或消失、肌肉松弛、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不整或暂停、睛孔不等大、对光反射消失等,颅压明显增高时后囟紧张或隆起。
二、不同部位出血的特点
1、硬脑胰下出血:小脑幕上出血先表现为兴奋症状,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抑制症状。小脑幕下出血因血液压迫延髓,可致呼吸不规则、肌张力低下、阵发性呼吸暂停。
2、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量少时可无症状,出血量多者出现惊厥,但惊厥间期神志清楚,大量出血者可致死亡。
3、脑室内出血:多为新生儿。症状发生在生后24 h-48h内,开始时呼吸不规则,肌张力低,病情迅速恶化,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进人昏迷,全身抽动,后囟饱满,出血量多者出现贫血,血压下降;出血量少者可在数天之间断续进展。
附:脑出血分度标准(1978年Papile等)
Ⅰ度:室管膜下出血;
Ⅱ度:脑室出血不伴脑室扩大;
Ⅲ度:脑室出血伴脑室扩大;
Ⅳ度:脑室出血伴脑实质扩大。
4、脑实质出血:往往有惊厥。小脑出血多有严重的呼吸功能障碍,可能与压迫呼吸中枢有关。
5、混合性出血。
【辅助检查】
一、头颅CT扫描可确定颅内出血的类型及出血量。
二、头颅B超对脑室内出血敏感。
三、脑脊液检查对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内出血或排除化脓性脑膜炎时有帮助。但病情重和极低体重的早产儿不能耐受穿刺,不可轻易操作。
四、硬脑膜下穿刺有助于硬脑膜下出血的诊断和治疗。
以上是关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的介绍,若还有疑问或是想了解得更为详细具体,可直接点击在线咨询:科室医生为您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