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产期快到了,准妈妈知道分娩的姿势有哪些吗?除了仰卧,顺产的体位都有哪些?下面,远东产科助产士为您介绍顺产的几种体位。
侧卧位
侧卧位时,产妇侧卧于床上,双臀和膝盖放松,在两腿之间放一个枕头,或将上面的腿放在腿架上支撑起来。侧俯卧位(夸张Sims体位)则指产妇面向一边侧躺,下面的腿尽可能伸直,上面的腿弯曲呈90°,并用一两个枕头垫起来,身体就像一个转轴,不地转向前方。
侧卧位有利于产妇休息,尤其是产妇已经长时间站立和步行后,左侧卧位时有助于降低血压。侧卧体位避免了对骶骨产生压力,在第二产程当胎儿下降时有利于骶骨向骨盆后方移位。如果产程进展较快,该体位的对抗重力作用能使产程变慢从而易于管理。反之,如果需要利用重力优势促使胎儿下降,尤其第二产程进展缓慢时,则不推荐采用侧卧位。
侧卧位弓箭步
产妇侧俯卧位时,上面的脚用力蹬在面向床站立的陪伴者或导乐胯部。宫缩时,陪伴者前倾身体向产妇的脚轻微用力,使产妇胯部和膝盖弯曲,将产妇的腿保持在更弯曲的位置。
该体位通过改变骨盆形状,轻微打开上面的骶髂关节,增大该侧骨盆空间,增加枕后位或倾势不均胎儿的旋转机会,对于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缓慢或怀疑胎位异常的产妇尤其适用,此外,采用这种体位的产妇更有安全感。需注意陪伴者用力不宜太大,否则会使产妇骶髂韧带或跨关节过度伸张,造成疼痛和功能损伤。
半卧位
产妇坐着,可通过升起床背或由同伴在背后支撑使上身与床夹角>45°。半卧位易于采取、相对舒适,且便于看护者在第二产程观察会阴,与仰卧位相比,半卧位可以更好的利用重力优势,增大骨盆入口径线,增加胎儿血氧供应。其弊端在于该体位时对骶骨和尾骨的压力作用可能会削弱骨盆出口的扩大,且如果产妇存在低血压,该体位不合适。
垂直坐位
产妇上身垂直坐于床上、分娩球、椅子或凳子上,可由同伴提供支撑,或使产妇在摇椅或分娩球上晃动或摇摆身体,使产妇得到休息。
该体位能使产妇减轻骶部疼痛,易于进行骶部按摩。X 线检查表明,由仰卧位改坐位时,可使坐骨棘间距平均增加0.76 cm,骨盆出口前后径增加1~2 cm,骨盆出口面积平均增加28%。此外,由于借助了重力作用,在活跃期产程进展缓慢时特别有利。
上身前倾位包括以下3种形式:
(1)支撑式前倾坐位:产妇双脚稳固平放,坐着并身体向前倾屈,双臂放松地放在大腿上或放在面前的支撑物上;或产妇分开双腿向后骑坐在椅子或座便器上,身体放松地向前趴在椅背或水箱上。
(2)前倾站位:产妇站立,身体向前趴在导乐或丈夫身上、较高的床上、置于床上的分娩球上、固定于墙壁的横栏上或柜台上。
(3)支撑式前倾跪位:产妇双膝跪在地板或床上,前倾趴在床背、椅座、分娩球或其他支撑物上。
蹲位
产妇由站位变为蹲位,双脚平放在地板或床上,同时有同伴或栏杆的协助,或有其他方法能维持身体平衡。该体位主要在第二产程采取,当然在产妇感觉该体位舒适的任何时间都可以采取。
取蹲位分娩时,改变了骨盆入口平面与胎先露角度,胎轴与骨盆轴一致,能靠谱利用重力促进胎儿下降。对于先露偏高或耻骨联合偏低的产妇,第二产程蹲位分娩会使胎先露下降加快,产妇躯体对骨盆底的压力可能会减少胎儿进入倾势均匀位置所需空间,有助于胎头自然矫正。此外,蹲位时产妇双下肢和足均有着力点,可自由降低重心,感觉更舒服,且因符合产妇平时排便习惯,产妇容易掌握用力技巧。如果产程继续延长,长期蹲位对腘窝内血管和神经的压力持续存在,会阻碍血液循环,可能会造成神经性麻痹。一般建议,一两次宫缩后让产妇站立一会儿,可以避免发生神经性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