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深圳远东妇产医院官方网站!

0755-82613333(深圳)/400-868-1988(香港)
·三级专科医院 ·深圳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哺乳期患上乳腺炎怎么办?发布时间:2023年12月1日

来源:深圳远东妇产医院浏览:470次

  1.什么是哺乳期乳腺炎?

  哺乳期乳腺炎多出现在产后三个月内,绝大多数为初产妇。这种疾病是可以预防的,患病产妇如果治疗得当,炎症可以很快吸收而治愈。

  2.哺乳期乳腺炎有什么症状?

  如果产妇出现乳房肿胀疼痛;出现压痛性硬块,表面皮肤红热;或发热等全身症状,就有可能患上哺乳期乳腺炎。如果症状12-24小时没有反而加重,如剧烈疼痛,皮肤红肿,全身症状严重如发热,常需要迅速地使用抗生素。

  3. 如何排泄乳汁?

  排泄乳汁既是治疗乳腺炎的措施也是预防乳腺炎的措施。哺乳的妈妈不应限制饮食, 应多饮液体多休息。为很大限度地乳房通过哺乳排空,需要注意宝宝的含接和吮吸是否正确。此外,用纯母乳喂养宝宝的妈妈,应每天哺乳8-12次来保持充足的奶量。可以将手指涂上食用油或无毒的润滑油,在哺乳时按摩乳房,按摩应从积乳方向直接朝向乳头移动。如果不能直接母乳喂养,可以规律地使用吸奶器吸奶,每天8-12次,每次15-20分钟。妈妈们还应学会用手挤奶,以备不时之需。为更好地排泄乳汁,可使用热敷和轻柔地按摩。冷敷也可以治疗不适。妈妈们也许需要很多精神的支持和鼓励来维持哺乳。

  4.继续哺乳是否会对宝宝造成感染的风险?

  许多研究证明,继续哺乳通常是安全的,甚至有金葡菌存在时也是安全的。由于乳腺炎发生时,母婴常被同样的微生物定植,所以可继续母乳喂养,而不必担心致病菌转移感染到宝宝。而且,从患乳腺炎乳房流出的乳汁,含有较高水平的抗感染成分,可保护宝宝。事实上,乳腺炎消退后是母乳喂养的好时机,而且是靠谱的将乳汁从感染区域排出的方法。

  5.怎样使用抗生素?

  如果症状12-24小时没有或患者剧烈不适,如剧烈疼痛,严重症状,全身症状,和/或发热,不论推测的病原体是感染性的或非感染性的,均需要迅速地使用抗生素。

  虽然没有标准推荐疗程,大多数医生推荐10-14天的抗生素疗程。这与治疗大多数其他大器官细菌感染的推荐疗程一致。

  6.乳腺脓肿与乳腺炎是一回事吗?

  乳腺脓肿与乳腺炎表现相似,只是乳房上有个坚硬的部位,常有波动感,可由彩超确诊,一旦确定脓肿形成,应手术引流或者针吸,可以重复操作。脓液应做培养,使用抗生素治疗。除非妈妈病重或宝宝吸吮处位于手术切口,一般情况下可继续哺乳。

  7.乳腺炎疼痛时能吃止痛药吗?

  镇痛有助于泌乳反射。抗炎药物如布洛芬可能在减轻炎症相关症状方面比简单的镇痛药物如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更靠谱,哺乳的妈妈可以服用。

  8.怎样进行乳房按摩?

  1.推抚法: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 充分暴露胸部。先在患侧乳房上撒些滑石粉或涂上石蜡油, 然后双手全掌由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轻轻向乳头方向推抚50 次~ 100 次;

  2.挤压法: 以手掌上的小鱼际或大鱼际着力于患部, 在红肿胀痛处施以轻揉方法, 有硬块的地方反复揉压数次, 直至肿块柔软为止;

  3.揉、捏、拿法: 以右手五指着力, 抓起患侧乳房部, 施以揉捏方法, 一抓一松, 反复10 次~ 15 次。左手轻轻将乳头揪动数次, 以扩张乳头部的输乳管;

  4.振荡法: 以右手小鱼际部着力, 从乳房肿结处,沿乳根向乳头方向作高速振荡推赶, 反复3 遍~ 5遍。局部出现有微热感时, 效果更佳。

  9.如何回奶

  当积乳未治疗时,妈妈发生乳腺炎的风险增高。如果已患乳腺炎,那么她患乳腺脓肿的风险增加,如果已患脓肿,则康复将推迟。因此,有乳腺炎症的妈妈应在开始断奶后治疗积乳的问题。有以下几种情况,可以考虑回奶:凡有乳头畸形及反复发生乳房脓肿者;脓肿引流后出现乳瘘者;引流伤口经久不愈者;拒绝授乳者可以考虑回乳。

  一旦开始回奶,穿着有支撑功能的胸罩。每2~3天减少哺喂或吸乳1~2次使泌乳量逐渐变少。过了初的一两周,乳腺炎复发的风险将减到小,并且可以早晨和睡后彻底地排空乳房,这样更加舒适。突然断奶会导致严重的乳汁淤积,增加感染或脓肿的风险,可能导致全身症状,并且过胀的硬的乳房会很痛,不适和全身症状将持续约3~4天或直到奶量下降才能缓解。

  10.出现什么情况须至医院就诊?

  深圳远东妇产医院乳腺医生介绍,当哺乳期妈妈出现体温升高、乳房局部疼痛、乳房出现肿块哺乳后不能消退、乳房皮肤红肿、乳头有脓汁流出等情况时须至乳腺甲状腺科就诊。产后42天归院复查时应该常规检查乳腺。

2025-10-12 15:09
你好!请问有什么能帮到您? 请点击输入内容......
妇科 产科 儿科 新生儿科 儿保科 盆底与妇科泌尿 口腔科 月子中心 甲状腺乳腺外科 中医科 肛肠门诊 儿外科 内科 皮肤科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