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实质是胃黏膜上皮进受反复损害后,因为黏膜特异的再生能力,以致黏膜发生改建,且终导致不可逆的固有胃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根据靠谱数据表示,50岁以后约半数以上的人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中老年常见病之一。老年人的慢性胃炎又多伴发肠腺上皮化生和胃黏膜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后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慢性胃炎常见的原因有哪些?具体内容介绍如下所示:
慢性胃炎的原因尚未明了,一般认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持续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幽门螺杆菌(HP)感染。国内外研究资料均表明,慢性活动性胄炎的HP检出率较髙,可达90%,胃黏膜的炎症越重,HP的数量越多。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通过多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使黏液屏障受损,黏膜细胞变性坏死,大量中性粒细胞炎症性浸润可形成腺窝脓肿,从而使腺体的再生受到极大影响。
(2)免疫因素。与某些萎缩性胃炎的关系较密切。胃体萎缩为主的慢性胃炎患者的血淸中可检测到壁细胞抗体(PCA)和(或)内因子抗体(IFA),医生表示,两者均为自身抗体,在伴有恶性贫血的胃萎缩患者中检出率相当髙,所以认为此类胃炎与免疫因素有关。
(3)药物和食物的刺激。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或食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水杨酸盐、去痛片、保泰松等药物,过度饮酒或饮烈性酒,喝浓茶、咖啡,过度吸烟,饮食过冷、过热、过酸,或经常暴饮暴食等均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损害。
(4)细菌、病毒和(或)其毒素。急性胃炎之后胄黏膜损伤可经久不愈,如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胃炎,口腔、鼻、咽、扁桃体等局部的细菌或其毒素侵吞人胃,可以长期刺激胃黏膜引起慢性炎变,有学者证实乙型肝炎患者胃黏膜内有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存在。
(5)胆汁和十二指肠液反流。由于胃幽门括约肌的功能失调、十二指肠溃疡或胆囊切除术后,使胆汁和十二指肠液返流人胃,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引起慢性胃炎。
(6)营养不良。长期缺乏蛋白质、维生素B族等引起营养不良,终亦可致慢性胃炎。
(7)遗传因素。恶性贫血家庭成员中严重萎缩性胃炎发生的危险性是随机人群的20倍,提示有遗传因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中起作用的是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