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问:为什么要进行“防癌筛查”?
答:癌症,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50万人,每年因癌症死亡270万人,是我国居民主要致死原因之一。面对癌症对人们健康和生命所造成的危害,国家卫生部制定了“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在三早”的防治方针。防癌筛查是落实癌症“早诊早治”方针的具体措施,是提高癌症防治效果的决定性手段,是一项惠及千家万户的公益活动、民生项目。
第二问:“防癌筛查”有什么价值?
答: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癌症的疗效与以下因素有关:(1)病期早晚,这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但目前普遍存在发现迟、早期病例少,确诊时90%以上均为中晚期;(2)医疗条件存在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治疗不够规范;(3)营养与锻炼因素,这决定着患者的抗病能力;(4)信仰和应对方式;(5)随访复诊与依从性。
第三问:防癌筛查与普通体检、防癌体检有什么不同?
答:“防癌筛查”是一项从无症状的人群中去发现重点可疑对象的初步筛查技术,其目的就是从肿瘤高危人群中进一步明确需要重点检测的人员。单位组织的“普通体检”主要检测常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重点不在早期发现癌症,“防癌体检”的目的是排查或明确是否存在早期的肿瘤,是防癌筛查阳性结果人群的下一步检测手段。
第四问:那些人需要进行“防癌筛查”?
答:肿瘤高危人群是“防癌筛查”的目标人群。
肿瘤高危人群符合以下特点:
1、有家族史;
2、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静态生活方式、不良膳食习惯等);
3、工作中、生活中长期接触致癌物的人员;
4、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员;
5、有慢性炎症或癌前病变的人员。
第五问:防癌筛查多长时间进行1次?
答:对肿瘤高危人群,一年需要筛查4次(每季度1次),对一般人群,通常一年筛查2-3次。
第六问:防癌筛查常用的有哪些手段?
答:采用血标本筛查的技术有:检测基因多态性,检测癌基因、抑癌基因,以及循环肿瘤细胞等,这些技术比较先进,但普遍存在筛查费用高昂,无法在人群中广泛采用。
第七问:尿液单羟酚代谢物检测适合筛查哪些肿瘤?
答:适合所有肿瘤高危人群。URC(尿液单羟酚代谢物检测试剂)是具癌症相关特异性、无组织器官相关性之广谱癌症筛查试剂。研究表明:在健康人群和良性疾病中,URC没有明显差异,在癌症早期,URC就出现明显升高,且与健康人群和良性疾病之间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经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江西省肿瘤医院等经验丰富
部门对2万多人的临床验证,以及广东、江西、安徽、天津、江苏等地20多万人的扩大应用,表明URC是目前癌症筛查和疗效动态监测的理想试剂,其敏感性可达86%(阳性符合率)、特异性97%(阴性符合率)。
第八问:不做“防癌筛查”,直接做“防癌体检”不也可以吗?
答:不适合。
这是因为防癌体检针对性强、检测项目全面,检测成本相对比较高,部分检测项目(比如X线检查)对身体健康有害,也不适合多次检测,
依据国家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规范健康体检应用放射线检查技术的通知(卫办发2012年148号)》的要求:(1)、健康体检中放射线检查1年不超过1次;(2)、不推荐CT、PET-CT、PET作为体检项目;(3)、体检中使用放射线检查要做好检查部位以外的防护。
第九问:防癌筛查结果阳性(+)就表示有癌症吗?
答:检测结果为阳性(+),表明受检者体内存在尿液单羟酚代谢物异常。此时需要判断是否存在干扰因素,排除可能导致阳性反应的干扰,说明体内可能存在部分良性增生疾病,也可能存在处于临床前期(潜伏期)的肿瘤,此时需要筛查者本人到防癌科咨询就诊,防癌科医师会依据受检者的家族史、性别、年龄、职业和生活习惯等因素,拟定个体化的防癌体检方案,以便确定或排除是否存在早期的癌症。这正是防癌筛查项目的真正价值所在。
防癌筛查结果阴性(-)也并不表示没有癌症。防癌筛查的特异性高达97%(阴性符合率),但如果身体内存在中晚期癌症或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检测结果也可以出现阴性反应,即出现检测结果为阴性(-),此时需要结合近期(1个月内)的普通体检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受检者当前的健康状态。
第十问:防癌筛查的采样有什么要求?
答:需要按照采样袋上的说明留取清洁尿液5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