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小儿在出生后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的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 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瘫痫行为异常和知觉障碍,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和学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脑瘫发生的直接原因为脑损伤及脑发育缺陷,胎儿期由于母体基因、染色体、胎盘异常、孕母早期感染、接触放射线﹔胎儿分娩时因窒息、缺氧、颅内出血﹔新 生儿期由于早产、黄疸、新 生儿感染等,这些都可以成为脑损伤的高危因素,成为儿童肢体和智能残疾的主要塬因,一般认为窒息、早产、黄疸是脑瘫的叁大主要致病因素。
具有上述高危因素的婴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应定期到医院儿保科体检,以筛出脑瘫儿,婴儿运动功能的发育一般遵循2个月抬头、4个月翻身、6坐、7滚、8爬、周走路,对有脑损伤因素的婴儿在运动功能相对落后叁个月、主动运动减少、生后4个月喜握拳、拇指内收、头后仰、双脚交叉、尖足着地等情况应及早进行综合性康復治 疗,儿科开展的康復治 疗包括视、听、触觉训练、神经发育治 疗、运动功能训练、按摩、高压氧、脑代谢激 活素(脑活素、胆二磷胆硷等)。
小儿脑瘫如在出生后3─6个月得到诊断和正确治 疗,可以很大程度恢復脑功能,如果错过了治 疗时期或误诊,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的影响,后遗症多。因此,应加强对脑损伤儿的早诊早治,对减少脑瘫的发生,为脑损伤儿开辟了一条早期康復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