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误小儿脑瘫治 疗的常见误解。关于小儿脑瘫的治 疗,医生常说的便是一定要及时,要尽早。但是还是有很多家长错过了孩子的治 疗脑瘫时机,主要是他们的一些误解所致。今天就请儿童保 健医生来讲讲,耽误小儿脑瘫治 疗的常见误解有哪些?
脑性瘫痪的表现是小儿发育过程中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同时可伴有视听感觉、行为、智力的异常。由于儿童未成熟脑组织的可塑性,随着他们神经系统的不断发育,神经纤维的髓鞘化不断完善,如果能够早期干预,可以使由于脑损伤造成的运动功能障碍和其他伴随的功能障碍得到恢复。这需要医务人员与家长密切配合,及时掌握高危新 生儿的异常征象,早发现、早诊断、早治 疗。
误区一:有的家长虽然发现孩子在半岁后有不明原因的哭闹、吃奶差、过于安静,以及受惊吓时出现身体打挺等现象,但只是简单地认为孩子年龄小,身体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传染其他疾 病了?
误区二:早产儿的家长见到孩子翻身、趴卧、坐、立、走等运动发育落后于其他的正常同龄儿时,往往会简单地认为是早产原因造成的,孩子会随着自然生长发育慢慢地恢复,常常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
误区三:家长发现小儿在运动中出现不正常的姿势时,常常以为是孩子骨骼与肌肉出现了问题,而耽误了就诊时机。
误区四:一旦经过医生确诊孩子为脑性瘫痪时,家长往往采取的态度是盲目地四处求医,盼望通过常规的“打针、吃药”来解除患儿的运动功能不良状态。
误区五:家长将患儿治好的希望寄托在手术治 疗上,而忽略了术后的康复训练,造成一部分患儿功能不明 显或“复发”。
误区六:有一部分中重度脑瘫患儿的家长,只单纯地对患儿寄希望于功能训练、装配矫形器等非创伤性治 疗,而忽视脑瘫患儿普遍存在的肌肉长期高度痉挛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延误了进一步功能的机会。
误区七:有些医务人员强调运动训练可以代替一切;另有医生则过度夸大手术的“靠谱性”;也有的医生不分原由让就诊的脑瘫儿童都做高压氧疗法等单一的治 疗。
医务工作者对脑瘫患儿应该科学掌握脑瘫康复治 疗的原则,要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病情,做出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康复计划。
对于早产儿,出生时有窒息史、出生后有病理性的黄疸儿,要进行密切的追踪观察。如发现3个月以内小儿易惊、啼哭不止、睡眠困难、吃奶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听到声音或在体位变换时出现拥抱样惊吓、哭闹、自主活动减少,以及哭闹时头和身体向后打挺;4~5个月时小儿头仍竖不直,眼睛不会追视物体,不伸手取物;6~8个月小儿仍不会独坐等上述表现时,家长应及时带小儿就诊。
医院对有高危因素又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小儿应给予综合康复治 疗。包括:针对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运动训练和上肢作业疗法;促进语言和智力发育的语言疗法、音乐疗法;年长儿的特殊教育、文体治 疗、感觉统合训练;应用脑组织营养代谢和对神经元起保护作用的药 物(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减轻肢体关节活动范围的中医按摩、水疗及外科手术等。除此之外,根据小儿年龄、功能障碍程度,使用必要的矫形器有助于运动功能的。因为患儿脑组织受到了损伤,所以对脑瘫儿童的康复是贯穿终生的。不论采取哪一种手段进行治 疗都是综合康复的组成部分。
以上就是耽误小儿脑瘫治 疗的常见误解介绍,希望家长们通过以上内容能避免这些治 疗小儿脑瘫的误区,对小儿脑瘫的治 疗有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