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肝炎综合征,为起病于新生儿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阻塞性黄疸、肝脏肿大及肝功能损害,由于病因较多,对每一病例的确切原因难以确定,故常称为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可并发肝硬变肝昏迷、高胆红素血症、低钙性抽搐出血、腹泻、干眼病等疾病。
什么原因引起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表现为持续的黄疸、血清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增高,肝或肝脾肿大及肝功能不正常等症状。新生儿肝炎主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除乙型肝炎病毒之外,其他多种病毒均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而使肝脏受累,同时也影响其他脏器的功能。感染因素:可由甲、乙肝病毒,单纯疱疹病毒,风疹病毒等引起,还有细菌感染所致的中毒性肝炎。还可能是弓形体原虫、梅毒螺旋体等引起。
 胆汁排泄障碍:可由肝脏内外胆管发育不全、胆汁粘稠、肝脏或胆道肿物等引起。
 家族中遗传代谢性缺陷病:包括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糖原累积病等。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的症状有哪些?
黄疸是新生儿肝炎综合症突出的表现,起病缓慢,常于出生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黄疸较严重并持续不退。伴吃奶不好、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胀、体重不增、大便浅黄或灰白色,检查常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功能损害等。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症状常在出生后1~3周出现,表现为生理性黄疸延迟消退,或消退后又出现,黄疸持续或加剧。发病开始时其他症状不明显,也有出现吃奶减少、呕吐、体重不增加者。出生后大便颜色正常,病后逐渐变成浅黄色或灰白色。小便为深黄色。肝脏肿大。重者黄疸迅速加重,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还可能引起核黄疸,大便变成白色,肝脏明显肿大,质地变硬,还可出现腹水、肝昏迷、大出血等。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如何预防?
本病多由母亲妊娠时宫内感染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单纯皰疹病毒、弓形体等引起由母亲直接传播给胎儿,母亲可不发病。母亲患乙型肝炎及有宫内感染史者新生儿发病率高。本病预防关键是母孕期避免各种疾病感染及患肝炎,可使本病发病率下降预后较佳,60%~70%可治愈。转为肝硬化或死亡者较少本病治疗疗效未令人满意,部分病人有向慢性肝炎、肝硬化发展的趋向故及应早诊断、治疗。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治疗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治疗原则:【1】病因治疗。【2】加强营养:供给高维生素高糖饮食。【3】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4】激素:强的松短期应用症状好转后逐步减量停药。【5】护肝:应用护肝药物及避免使用有害肝脏药物和食物【7】利胆。【8】中医疗法:中药茵陈三黄汤可长期服用重症可用注射液,每日1~2次。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用药原则:普通病例以补充多种维生素护肝利胆为主,短期应用激素。重型病例除上述治疗外可静脉使用护肝药静滴肌甘、肝太乐、辅梅A等支援疗法静脉输液,黄疸严重者加用中药利胆。
新疗效评价
 治愈:(1)一般情况食欲及精神良好,黄疸消退,体重增加。(2)肝、脾增大者,回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 (3)肝功能检查全部恢复正常。
 好转:(1)一般情况好转食欲增进,黄疸未消退,肝脾较后缩小但未恢复到正常范围。(2)肝功能检查有好转,部分恢复正常。
 未愈:(1)一般情况未好转黄疸未消退,肝脾无缩小。(2)肝功能检查无好转或有进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