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的概述及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指新生儿期细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繁殖和产生毒素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有时还在本内产生迁移病灶。仍是目后新生儿期很重要的疾病,其发生率约占活产婴儿的1‰~10‰,早产婴儿中发病率更高。菌血症(bacterimia)指细菌侵入人体循环后迅速被清除,无毒血症,不发生任何症状。
新生儿败血症的症状和表现:
细菌侵入的感染灶并不明显,常不易找到,有时因检查不全面而被漏查,特别被衣服遮盖的部位如背部、骶尾部、四肢和腋下。
足月儿和晚期新生儿(生后2~4周)临床症状有发热、拒食、神萎或烦躁不安,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症状不典型,表现为拒奶、溢奶、不哭、不动、面色苍白、体重不增、体温不稳、有时体温不升。
除上列症状外,下列表现提示有败血症可能。①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有时黄疸可能是本症的主要表现。②肝脾轻度或中度肿大,无其他原因可解释。③瘀点或瘀斑不能以新生儿紫癜或外伤解释。
严重败血症可出现中毒性肠麻痹,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低。或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呕血、便血,或肺出血。
新生儿败血症的并发症
新生儿败血症易并发化脓性脑膜炎,有时神经系统症状并不明显,但已并发此症。因此要提高警惕,及早作脑脊液检查。其次易发生的并发症是肺炎或肺脓肿,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其他迁移性病灶如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和肾盂肾炎也偶可发生。
新生儿败血症如何诊断?
1.病史 凡有以下危险因素均要考虑细菌感染的可能:①羊膜早破大于12~24h;②母孕前期有发热和绒毛膜炎病史;③出生时Apgar评分低并有抢救史;④早产、双胎。
2.临床表现 新生儿常表现为非特异性的症状。
(1)呼吸窘迫 为常见,在败血症婴儿中占90%,严重程度可有不同:如轻微的呼吸急促,鼻掮呼吸三凹征、对氧的需要增加,呼吸暂停、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衰竭需要人工通气。
(2)心率增快和周围循环灌注差,青紫。
(3)低血压。
(4)酸中毒(代谢性),低血糖或高血糖。
(5)体温不稳定:10%~30%的新生儿可有发热和体温不升。
(6)胃肠道症状:包括呕吐、腹泻、腹胀、纳差。
(7)活动减弱或嗜睡、烦躁不安、呻吟。
(8)抽痉。
(9)瘀斑或瘀点。
(10)其他如黄疸、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 血白细胞计数<5×109/L,未成熟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比例>0.2提示有细菌感染。
(2)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计数<100×109/L提示新生儿败血症的可能。
(3)急相蛋白 ①C-反应蛋白>15μg/ml提示有细菌感染,②ESR>15mm/h。
(4)血培养检查 血培养阳性可确立病因诊断,疑有感染的患儿均需在入院后用抗菌素后取周围血做培养,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污染。如患儿用过作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可用高渗培养基作L型细菌培养,怀疑有厌氧菌感染时,可作厌氧菌培养。
(5)其他部位培养 脐部、尿液、大便或其他局部感染灶的培养。
(6)放射学的检查 胸部X线检查在有呼吸系统症状的患儿均应进行。
(7)病原菌抗原检测 如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试验,血凝抑制试验等方法。
新生儿败血症如何治疗?
1.抗生素 新生儿败血症在未获得血培养结果之后即要选用抗生素治疗,以后根据血培养结果及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类和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因为这二种抗生素的配伍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并能产生协同作用。在严重感染的病例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和青霉素类联合应用。
2.一般治疗 注意保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补充热卡,及时纠正酸中毒及缺氧,局部感染灶如脐部及皮肤的处理等。
3.对症治疗 有抽痉时用镇静止痉药,有黄疸给于照蓝光治疗,有脑水肿及时给于降颅压处理。
4.支持治疗 少量多次输血或输血浆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免疫疗法 新生儿出生时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特别是低出生体重儿更明显,生后对各种抗原的刺激反应不敏感,感染后更削弱了自身免疫力。因此免疫治疗可提高新生儿的免疫力,增强抗感染能力。
新生儿败血症应该如何预防?
新生儿败血症的预防要重视孕期保健实行住院分娩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做到防患于未然
预防新生儿败血症要注意围产期保健积极防治孕妇感染以防胎儿在宫内感染;在分娩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产房环境抢救设备复苏器械等要严格消毒;对早期破水产程太长宫内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应进行预防性治疗;做新生儿护理工作应特别注意保护好皮肤粘膜脐部免受感染或损伤并应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此外还要注意观察新生儿面色吮奶精神状况及体温变化保持口腔脐部皮肤黏膜的清洁如有感染性病灶应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