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深圳远东妇产医院官方网站!

0755-82613333(深圳)/400-868-1988(香港)
·三级专科医院 ·深圳医疗保险定点医院

何谓母乳性黄疸?发布时间:2023年12月2日

来源:深圳远东妇产医院浏览:470次

母乳性黄疸是美国AriasI960年首先报道的,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分早发性和迟发性(真性母乳性黄疸)两型。发病原因迄今尚未明确。

有报道表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的原因可能是这类患儿的母亲初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抑制剂(不饱和脂酸NEFAS),而缺乏小肠重吸收胆红素的抑制物以及新生儿热量摄入不足使新生儿的胆红素肝肠循环重吸收增加所致。母乳所引起黄疸一般在生后4-7天出现,2-3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342μmoI/L(20mg/dl)o但尚无核黄疸报告,职红素在停止哺乳24-72小时以后即下降,3天仍不明显降低者可除外母乳性黄疸,患儿食欲好,体重增加,无引起黄疸其他病因。继续哺乳1-4个月胆红素亦降至正常。过去认为是由于母乳中孕二醇或不饱和脂肪酸抑制胆红索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所致。

1986年有人发现此种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高,使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引起母乳性黄疸。当母乳喂养儿出现黄疸时,若除外溶血、感染等原因,且肝功能在正常范围,可停止哺乳48小时,若胆红素下降50%,即可诊断。本病预后好,少数患儿可有轻微中枢神经损害。在观察血清肭红素变化同时,可增加哺乳次数,但奶量应减少,必要时暂停哺乳1-4天,给予配方奶,待胆红素降至安全范围内再恢复哺乳。

Lascair持另一观点,认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与母乳中的孕二醇及脂肪酸无关,而是由于新生儿肠道内葡萄糖酸苻酶含量多,活性高,而引起未结合胆红素从肠壁回吸收的肝肠循环增加,因此处理母乳性黄疽时不仅无需停母乳改喂牛乳,反而鼓励多喂母乳,每隔1-2小时喂1次,以促肠管蠕动及时地将肠道内含有胆色素的粪便排出体外,使未结合胆红素不增加。

2025-08-27 01:59
你好!请问有什么能帮到您? 请点击输入内容......
妇科 产科 儿科 新生儿科 儿保科 盆底与妇科泌尿 口腔科 月子中心 乳腺科 中医科 肛肠门诊 儿外科 内科 皮肤科 耳鼻喉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