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血淸总胆红素较高为17.1μmol/L(1.0mg/dl),其中结合胆红素(CB)3.42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13.68μmol/L,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超过34.2μmol/L时出现黄疸。
(一)药物治疗
1.降低血清胆红素
①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和尼可刹米均能增加肝脏淸除胆红素,使血淸胆红素下降。苯巴比妥能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较易进人肝细胞内,且能促进肝细胞摄取胆红素。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抑制溶血病的溶血过程,活跃肝细胞,增加葡萄糖醛酸与胆红素的结合力。
③活性碳:吸收肠内胆红素,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吸收。
④血红素加氧_抑制剂:能阻止血红素氧化成胆绿素,从而减少胆红素的形成。
2.保护肝脏酶活性
①控制感染:感染可使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受抑制。故应依感染的不同病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不宜使用磺胺药、氣霉素、红霉素等。
②甲状腺制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儿,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成熟延缓,故可服用甲状腺片治疗。
③避免使用对肝酶活性有抑制的药物,如新生霉素。
3.减少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
①白蛋白或血浆:内蛋A能与游离的胆红素结合,减少核黄疸的发生。无白蛋白时可用血浆。
②纠正酸中毒:酸中毒时,游离的未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故应及时纠正,临床常用碳酸氢钠。
③禁用能与胆红素争夺白蛋白结合的药物:具有夺位作用的药物如苯甲酸钠、水杨酸类、消炎痛等。
(二)光照疗法
胆红素经光照后,可发生光照异构作用,变为水溶性的异构体,从胆汁或尿液排出,从而降低血淸胆红素浓度。可用蓝光、绿光或白光。
(三)换血疗法
换血疗法能移去过多的胆红素,防止核黄疽的发生,同时能纠正贫血,带氧,防止严重缺氧及心力衰竭,可移去附着有抗体的红细胞及存在于血液中的游离抗体,减少继续溶血。
(四)其他治疗
1.保暖及葡萄糖滴注低体温时易发生低血糖及酸中毒,故应注意保温措施。输注葡萄糖溶液可促进葡萄糖醛酸合成,减少代谢性酸中毒与低血糖。
2.供氧缺氧可抑制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故有缺氧表现者应常规给氧。
3.尽早开奶可促使肠蠕动排出胎粪,以减少胆红素经肠壁吸收。如胎粪延迟排出者,必要时可施以灌肠,以排出胎粪。
4.加强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