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医生介绍,“核黄疸”又名胆红素脑病,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基底核,视丘下核、苍白球等神经核被黄染,导致脑性瘫痪。
什么是新生儿核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核黄疸?新生儿黄疸有病理性的和生理性的,病理性黄疸中有一种情况危险性很大,即黄疸发生过早,迅速加深,是由大量胆红素涌入血中而引起的。涌入血中的胆红素有一部分是不与蛋白质结合的游离胆红素。正是因为没有蛋白质与它结合,它便跨过血管壁,进入脑组织去将中枢神经细胞核染成黄色,所以叫做“核黄疸”。神经细胞被它染色之后,即不能进行能量代谢,于是发生变性坏死。因此得这种病的时候,症状多以神经系统的损害为主。
引起新生儿核黄疸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黄疸因血中游离胆红素与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导致,游离胆红素(即未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未与白蛋白结合的部分)具有较强的亲脂性,能透过细胞膜,当它进入脑组织后,可产生胆红素的毒性作用而致胆红素脑病。胆红素的神经毒性作用是阻断脑细胞线粒体的氧利用,使脑细胞的"呼吸"和能量产生受到抑制,从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所以临床上通常以血清胆红素浓度来估计核黄疸的危险性,一般认为血清总胆红素浓度高于342μmol/L(20mg/d1)时有发生胆红素脑病的危险,但通常要以游离胆红素的升高为主。
新生儿核黄疸的早期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常于出生后2~10天出现症状。
一般在重度黄疸发生后12~48小时之内新生儿出现精神萎靡、嗜睡、吸吮无力、呕吐、拒奶等症状。
黄疸持续加重者,可出现发热、呻吟、尖叫、凝视、抽搐、背部肌肉痉挛、身体弯成弓状、呼吸衰竭等症状。
新生儿核黄疸症状的四个时期
警告期:主要表现为嗜睡、拒乳、肌张力减退、拥抱反射减弱或消失等抑制症状,也有表现为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大约经过半天到1天进入痉挛期。
痉挛期:表现为痉挛、肌张力增高、尖叫、眼球震颤、呼吸困难、惊厥或角弓反张等兴奋症状,早产儿的痉挛等症状可以不明显,经治疗幸存患儿1~2天后进入恢复期。
恢复期:先是吸吮和反应逐渐恢复,继而呼吸好转,抽搐缓解,痉挛减轻和消失,此期约持续2周。
后遗症期:一般在生后2个月~6月出现,表现为四肢不自主活动,头躯干扭转,眼球上转困难或斜视,听觉障碍,牙釉质发育不全,哭闹不安,智力落后,终发展为手足徐动型脑瘫。
如何预防新生儿核黄疸?
做好产后检查,尽量预防早产和难产,临产后不滥用维生素K及磺胺类等药物。
对出生后4~10天内新生儿必须密切观察黄疸的进展,随时监测血胆红素浓度。
一旦发现宝宝白眼珠发黄、尿布染黄及眼泪发黄,就已是超过生理范围,应立即就医,及早进行治疗。
每天将宝宝放在窗后自然光线下密切观察黄疸,用手按压额头、胸部及手脚心,按压1~2秒钟,然后将手放开,即可观察到皮肤的感染情况。
“核黄疸”后的脑瘫有何表现?
新生儿科医生强调,核黄疸后的患儿多数为手足徐动型脑瘫。由于脑基底核等部位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患儿出现锥体外系受损症状或体征,及不同程度的智力减退,主要表现为四肢不自主的、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紧张时加重;颜面肌肉、发音、构音器官也受累,表现流口水,咀嚼困难,语言障碍;听力失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