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错换28年的人生”的新闻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事情是这样的:28岁的阿斌患上了肝癌,阿斌的母亲许女士想“割肝救子”,检查时却发现儿子并非血亲。原来和阿斌在同一个医院出生的还有3个男婴,经亲子鉴定,发现驻马店的郭郭才是许女士的亲生儿子。
两孩子因此被错换28年人生,当初阿斌接种的疫苗加强针,也打到对方身上……
不少孕妈看到这样的新闻都表示有点担心,刚出生的宝宝看起来都一个样子,不知道自家的宝宝出生后,会不会也发生这样“错换人生”的情况!
其实,现在随着医疗行业各种制度的不断完善,现在这种被抱错的可能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具体原因请往下看:
原因一:母婴同室
我国一直推行母婴同室,也就是说,除非早产儿或新生儿患病需要进入NIUC观察和治疗,在分娩之后的住院期间母子一直生活在一起,医疗和其他的操作每天分离不超过1小时。
这样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母乳喂养,也增进了母子感情,同时24小时的产后不分离模式,也让新生儿抱错成了一件难事。
原因二:新生儿腕带
近年来新生儿出生后实行腕带识别制度,在每一个新生儿的一侧手腕和脚踝绑有写着出生信息的腕带,在新生儿衣服或包被上系上具有身份标识的胸牌,腕带和胸牌上详细写着目前姓名,新生儿性别、出生日期、出生体重等信息,多重环节避免了新生儿的抱错。这种腕带和胸牌被要求在住院期间全程佩戴,腕带的设计更是让人无法随意摘取,出院时必须在家长在场的情况下方能剪去。
原因三:新生儿脚印的采集
在新生儿一出生后,便需采集新生儿右脚的脚印和母亲的右手大拇指指印,并留样在新生儿出生记录上。这张留有新生儿脚印和母亲手印的记录单,会随病史一起在医院存档,并成为记录新生儿身份的第一手资料。
原因四:严格的交接制度
目前,医院的新生儿交接制度都较为严格,新生儿交接时须由交接双方的医护人员和家属签字确认。新生儿在任何情况下离开或进入病房,就必须双方负责交接的护理人员核对胸牌、腕带和新生儿性别,即使新生儿的父母一直在其在身边。而母婴医院的24小时监控,更是让新生儿抱错成为不可能。
孕妈们别担心这么多了,好好的补充营养,安安心心等着分娩吧!如果实在是担心,那提前做一些功课也是可以的。比如产妇在生产之后,医生第一时间把宝宝抱过来与产妇肌肤相亲的时候,记住宝宝的一些特征;用自己准备的包裹宝宝的小被褥,这样也会降低抱错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