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聪明出众、智商超群,更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够健康成长,但是有这样一个群体——脑性瘫痪的孩子,儿童医生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脑性瘫痪的情况……
脑性瘫痪是指发生在产后或围生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伤或发育缺陷而导致的非进行性、中 枢性的运动功能障碍,是小儿常见的致残疾 病之一。脑性瘫痪常伴有癫痫,智力迟缓,感觉,语言,性格行为异常等。但近年来,有学者认为脑性瘫痪的表现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有所改变或进展。
【病因】
近年来,由于产科技术的提高,对引起脑性瘫痪病因的要点也在改变。通过前瞻性的调查认为产后因素比围生期因素更为重要。例如,与胎儿脑的发育不全有关,这类胎儿分娩中常发生窒息,而过去归咎于围生期的因素。
产后因素中包括脑发育畸形,先兆流产,胎盘早期剥离,孕母的营养不良及疾 病等;围生期因素如早产,低体重,宫内窒息,羊膜炎,颅内出血,胎位异常,产程延长,新 生儿惊厥,严重感染等。近年来,在低出生体重中脑瘫患儿的发病率在增加,新 生重症儿监护后,将一些过去认为难以存活的婴儿抢救过来,而这些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可能原先已有神经系统发育不全的缺陷。遗传方面:如近亲结婚,母亲智能低下或以前生育过脑性瘫痪患者,均为危险因素。
【病理】
严重者脑有广泛的萎缩,空洞形成或穿通畸形,脑回增多,狭小或脑沟增宽等。中度的病例虽然脑的外形无异常,但脑的重量减轻,在显微镜下可见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数目减少,层次紊乱,胶质细胞增生,皮质下白质的神经纤维减少。
【临床表现】
根据运动功能的障碍表现,可分为:
1、痉挛型:脑性瘫痪中大多数属此例。主要病变在锥体系统。重型病例受累肌肉萎缩,肌张力增高,肌力差,腱反射亢进,锥体束症阳性,两侧上肢内收,腕关节,手腕部及指间关节屈曲。两侧下肢伸直,扶立时足尖着地,大腿内收肌紧张,两下肢呈“剪刀’’样姿势。
2、不随意运动型:又称锥体外系型,病变在锥体外系。婴儿期可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表现为不自主的,无目的的自己不能控制的动作,例如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或为紧张力障碍,震颤,肌强直。腱反射正常,锥体束症阴性,需与风湿热舞蹈病鉴别。
3、共济失调型:病变在小脑。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生后第二年方出现意向性震颤,步态不稳等小脑症状。需与共济失调毛细 血管扩张鉴别。
4、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度形式。
5、混合型:以上两型或两型以上症状混合出现。
根据运动障碍的范围脑瘫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1、单瘫:单个肢体受累
2、双瘫:四肢受累,上肢轻,下肢重
3、三肢瘫:三个肢体受累
4、偏瘫:半侧肢体受累
5、四肢瘫: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此外,脑性瘫痪常常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
1、自幼出现运动发育落后,并且主动动作减少
2、肌张力的改变,如肌张力增加或降 低
3、出现异常的姿势,这与肌张力的异常及原始反射的延迟消失有关系
4、出现异常的反射或者生理反射的延迟消失
5、常伴有癫痫,智力迟缓,视听觉功能障碍,语言发育迟缓,侵犯性行为,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
【诊断】
典型病例根据上述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应尽量做到早期诊断,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主要观察婴儿的自主运动,年龄稍大的观察坐、站、走时的姿势。例如在某月龄正常儿童应该出现的自主动作,而病儿不出现或者明 显减少,或者仅局限于某一侧肢体均认为异常。4个月两手仍握拳,站立时背伸直而足尖着地或背弯时两足才能放平提示脑瘫的可能。其次可以通过原始反射观察引出的自主动作,两侧做比较。
【预防】
应从多方面进行。尽量去除影响孕妇健康的因素,如营养不良、吸烟、感染、滥用药 物、先兆流产、放射线照射等。及时识别高位孕妇高危新 生儿,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预防早产,颅内出血,宫内及生后窒息。
【治 疗】
治 疗的目的尽量恢复其运动功能并防止继发额的功能障碍。对瘫痪及挛缩的肌肉进行理疗、按摩、推拿,5岁以后根据情况考虑矫形手术。对智能迟缓,发音困难者要进行教育特殊训练。应防止有伤残而产生的自卑怪癖孤独的心理状况,有癫痫者应药 物控制,肌肉过分紧张者可口服地西泮(安定)1.0~2.5mg,每日2~3次。
脑瘫的运动康复训练很重要,可在家庭中进行,但在康复训练时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
1、要根据正常婴幼儿运动发育的规律进行训练,及先训练抬头,然后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等以抑制异常姿势和运动。但病儿在掌握这些运动能力时,进度上要比正常儿童慢。
2、要经常注意让孩子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持身体左右对成。例如,训练孩子坐,就要坐的直,站要站的直。正确的姿势可以避免骨骼畸形的发生,还能使紧张的肌肉张力逐渐降 低。
3、发展孩子运动协调及平衡能力。当具有运动(或动作)的协调及平衡能力之后,才能正常的参加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