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高危儿,走出认识误区!
一听到“高危儿”这个词,很多家长不免就紧张焦虑起来,但有些家长却讳疾忌医,甚至“特意”隐瞒宝宝的高危史,导致宝宝无法正常接受生长发育随访及评估,错过了进行早期干预的关键时期。一旦造成宝宝生长发育出现滞后或偏离,那宝宝可就真的“被耽误”了。
其实高危儿并没有那么可怕,高危宝宝在发育过程中并非一定会出现各种发育问题,更不会有生命危险。数据表明,很多接受过规范化的高危儿随访监测和早期干预的宝宝,其发育进程一点儿都不比没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差,甚至会反超他们。所以,家长们大可不必紧张和焦虑,应尽早带宝宝到高危儿门诊建档并接受定期随访和早期干预训练才是王道。
什么是高危儿?
高危儿并不一定是患病婴儿,而是指胎儿期、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内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出生后需要观察随访者。比较多见的高危因素有母亲在孕期感染、先兆流产、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产时婴儿发生过窒息、高胆红素血症、胎盘功能不良、缺氧缺血性脑病、产伤等。
其所遭受的不良因素可能导致儿童发育异常(特别是神经心理发育异常)的概率远远高于没有高危因素的小儿。高危儿是特别脆弱的人群,在新生儿中占有一定的比率,而且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高龄产妇增多,高危儿的数量近年来有所增加。
早期干预≠早教
早期干预是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丰富环境的教育活动,它用于发展偏离正常或可能偏离正常的小儿。通过这种措施,可使这些儿童的体格、智力、语言、行为能力有所提高,或赶上正常儿童的发育。
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是以促进高危儿各个能区的发展并规避其发育风险为首要目的的一种手段,是根据孩子的发育情况进行全面评估,然后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计划、有目的的能区促进方案并实施。
早期干预不同于早教、育婴机构的亲子教育,亲子教育更多是从教育的角度让孩子“生活得更好”,而面对高发育风险的高危儿,是生存发展并存的,因此在实施生长发育追赶的同时还要关注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比如情绪、行为、心理等。所以早期干预是采用医教结合的形式,促进高危儿各能区的发展,更有针对性,更具目的性。
尽可能早地进行干预
早期干预尽可能在1岁之前,因为0-3岁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尤其在1岁以内,宝宝大脑的神经发育尤其活跃,大脑的可塑性和重组能力较强。早期干预训练可以利用大脑发育早期的代偿功能来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针对宝宝生长发育中的异常情况进行一系列刺激和训练活动,减少高危因素带来的不利影响,使高危儿在体格生长和行为发育上得到改善,并较大可能的追赶上正常儿童。如错过“早期”这一宝贵时期,脑的损伤将不可逆,所以尽早带宝宝来进行早期干预才是王道。
还有一点,就是在宝宝还没有发现任何异常的情况下进行早期干预。
很多家长会有疑虑,说我的孩子尽管是高危儿,但是现在没有任何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早期干预?其实早期干预也是一种预防的医学手段,目的是把孩子的发育风险控制到最小化,防范于未然。通过早期干预促进孩子早期综合发展,从各方面达到正常儿童生长发育指标。如果早期干预没有做好,等到孩子出现明显生长发育异常或偏离,那就不是早期干预能够完全解决得了的,也会对孩子未来的生长和神经心理发育留下隐患。所以,应尽早对每一个高危宝宝进行系统规范管理,使发育异常的孩子能够早发现、早干预。
高危儿早期干预重在家长参与,干预的效果取决于家长是否持之以恒。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说过,世界上每个儿童都应该拥有一个好的人生开端。因此,改善高危儿的远期预后是每一位家长和医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为了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