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和发病机制】
1.缺氧 以早产儿多见。它可引起室管膜下生发层基质出血,还可引起脑实质点状出血或早产儿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2.产伤 以足月儿多见、因胎头过大、头盆不称、急产、产程过长、高位产钳,用吸引器助产者等。上述情况可使胎儿头部挤压而导致大脑镰、小脑天幕撕裂而致硬脑膜下出血。大脑表面静脉撕裂常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3.其他 高渗液体输入、机械通气不当,血压波动过大,操作时对头部按压过重均可引起颅内出血。
【临床表现】 颅内出血的症状体征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有关。一般生后1~2天内出现。常见表现有:①意识形态改变如激惹、过度兴奋或表情淡漠、嗜睡、昏迷等;②眼症状如凝视、斜视、眼球上转困难、眼震颤等 3③颅内压增高表现如脑性尖叫、后囱隆起、惊厥等;④呼吸改变如呼吸增快、减慢、不规则或暂停等;⑤肌张力早期增高以后减低;③瞳孔不对称,对光反应差;⑤出现黄疽和贫血。
脑脊液检查如发现为均匀血性和皱缩细胞,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CT和B超扫描等可提供出血部位和范围,有助于判断预后。
【治疗原则】 ①支持疗法;②控制惊厥;③降低颅内压,选用地塞米松,必要时用甘露醇脱水;④使用恢复脑细胞功能药物;⑤止血及对症处理。
温馨提醒:预防颅内出血应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止早产,发现异常胎位应积极采取纠正措施,治疗孕妇疾病防止胎儿缺氧及产伤。孕妇尽可能不用或少用麻醉剂及镇静剂。对早产、难产、手术产及产时曾有窒息的新生儿要特别加强护理,给予维生素K1,并应早期发现,及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