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内出血西医治疗方法:
1.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一般护理
(1)保持安静,减少搬动,头中位或右侧卧位,头肩略垫高30°。
(2)保持患儿体温在35.5~36.5℃。
(3)供氧,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4)控制入液量:每天50~60ml/kg,切勿过多。
(5)出生时即有症状者,推迟喂奶。
2.新生儿控制出血
(1)止血
(2)维生素C:血管通透性,有利于止血。
(3)输新鲜血浆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新生儿抗惊厥
用抗惊厥药物,有利于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
塬则:选一种药物,剂量要足,或两种药物交替使用。
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经常监测药物血浓度。若惊厥停止,安静入睡,唿吸、心率平稳,掌指弯曲有一定张力,则停止用药。
(4.维持正常脑灌注
维持血压从而维持正常脑灌注。
收缩压低于6.67kPa(50mmHg)时静脉滴注多巴胺[3~5μg/(kg·min)]和多巴酚丁胺[2.5~10μg/(kg·min)],开始时用小剂量,渐增大至高量。
注意事项:避免血压的过度波动和脑血流速度的突然升高。
5.降低颅内压
6.脑代谢激活剂
7.高压氧治疗
高压氧舱全舱给氧法:每天1次,氧浓度为90%~,压力为2kPa,每次2h,视病情可连续进行5~10次,至临床症状及B超示脑水肿消失。
注意事项:惊厥者,待抽搐停止、唿吸脉搏稳定后入舱。颅内出血在病情稳定6h后入舱。
8.脑硬膜穿刺和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取决于出血病灶的大小、颅压增高的体征和是否存在脑疝。
需手术的病症:大脑表面硬膜下出血伴中线移位,特别是临床症状恶化伴小脑幕切迹疝;后颅凹的大量硬膜下出血。
不需手术的病症:病情稳定、无明显症状的硬膜下出血。
9.预防出血后脑积水
脑脊液中的血液和蛋白质可引起蛛网膜炎及粘连,导致出血后脑积水。
10.支持疗法
维持正常的通气,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维持体温和代谢正常等。
新生儿颅内出血
因缺氧或产伤引起,表现为兴奋性高、脑性尖叫、痉挛、后囟膨隆、头向后仰、两眼凝视、不吃不动、嗜睡、肌肉松弛、生理反射消失。这是一种危重症,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或留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