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生理性黄疸一般在宝宝出生后4到7天出现,之后便会消失。如果孩子出现病理性黄疸,或出现发蔫、烦躁等异常情况,就该尽快带孩子到医院看病了。中西医治疗新生儿黄疸分别如下:
一、西医治疗
1、光照疗法:是降低血清未结合胆红素简单而靠谱的方法。 将 新生儿卧于光疗箱中,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其余均裸露。用单面光或双面光照射,持续24——48小时(一般不超过4天),胆红素下降到7毫克/公升以下即可停止治疗。 设立有光疗中心,仪器设置按三级医院的标准进行配备,汇集有全国各地三甲医院的儿科名医及新生儿护理人员, 能降低黄疸值。医院病房卫生要求非常严格, 并设有普通陪护病房及VIP陪护病房,提供细心、科学、合理的全方位护理,给深港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2、换血疗法: 换血能靠谱地降低胆红素,换出已致敏的红细胞和减轻贫血。但换血需要一定的条件,亦可产生一些不良反应,故应严格掌握指征。
3、药物治疗:供应白蛋白,纠正代谢性酸中毒,肝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
4、其他治疗
二、中药治疗
1、湿热型黄疸可见到小儿皮肤黄而鲜明,其色如枯色,伴见发热、烦躁、啼哭、口渴、呕吐、尿黄、便秘等症状,常用茵陈、栀子、大黄、黄芩、车后子、竹茹、陈皮等中药治疗,伴见高热、烦躁喘促,或抽搐、或昏迷,并且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此型—般病情较重,多为核黄疸病人。中成药可灌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汤药可用水牛角、生石膏、炒栀子、黄连、茵陈、菖蒲、大黄、钩藤等药,水煎服。若患儿已昏迷则中药灌不进去时,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甘草煎汤,保留灌肠,一日一次。或采用针灸,西药抢救等办法综合治疗。
2、瘀滞型黄疽可见面目及全身发黄,黄色较深且晦暗,并逐渐加重,身体消瘦,饮食减少,大便溏稀,并伴有皮肤出血而见瘀斑瘀点等,中医认为此为热邪深入,伤及脾胃,瘀阻血分,因此治疗要活血化瘀,养肝健脾,中药可用柴胡、赤芍、白芍、当归、桃仁、红花、川芎、佛手、陈皮、茯苓、山药、鸡血藤等药物。
脾湿型黄疸的小儿皮肤发黄,日久不易退,其色晦暗,面色无华,体质消瘦,乏力纳少,大便溏软,四肢欠温,治疗可用健脾化湿、和中之法,中药可用茵陈、白术、干姜、党参、山药、茯苓、佛手、菖蒲、郁金、焦山楂等,中成药可用健脾丸,地茵合剂等。
现代的中药制剂茵栀黄口服液,其主要成分为茵陈、栀子、黄芩、金银花,已经成为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可选安全制剂,被广大患者接受。 轻中度黄疸,每次5ml,2-3次/日;重度黄疸每次5ml,2-3次/日联合光疗。小儿中医科主任罗洪民教授也说,中医能靠谱的治疗新生儿黄疸疾病,想要了解更多中医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家长,欢迎咨询我们儿科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