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孕期
就知道
以后生下来的
孩子有缺陷
你还会坚持生吗?
每到夏季,高考总是会引发一轮热议,而高考成绩,更能引发热议。今年夏季“脑瘫少年高考超一本线108分”这样的励志故事,让无数人动容。
试想一下,如果你天生就有遗传性疾病,又或者你在孕期发现腹中胎儿可能会有缺陷,你会怎么样选择?这位励志的高考少年,如果父母选择放弃,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近年来我国脑瘫率增加,随着新生儿急救技术的提高,以往很难成活的早产、低体重新生儿从死亡线上被抢救过来,面临另一种后遗症——脑损伤。许多家长看到自己辛苦生下的孩子贴上“高危儿”的标签时,都担心会发育不良。其实高危儿不一定代表残疾,只是存在生长发育和神经障碍等潜在危险比正常儿童要高。
高危儿早期干预存在的误区
一些身体健康的家长,在产下高危儿之后,感到无法接受,从这个情绪里走出来需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几年,而错过了孩子较好的康复时间。除此之外,还存在许多其他误区,影响孩子康复治疗。
误区一
认为可以等等看
0-3岁的宝宝,大脑可塑性很强,通过临床研究,儿童在0~3岁是人生体格、智力发育的关键时刻,也是早期进行干预有利时机。通过有效的早期干预活动可以对高危儿脑部结构和功能发育形成有利的影响,提高高危儿智力潜能的发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残障的出现。
误区二
小问题,不用管
发现孩子说话迟,反应慢的时候,身边人总会以过来人的经验说,没关系,有的孩子长得快,有的孩子长得慢。像这种看似小问题,家长一般不会过于重视,往往错过早期干预。举个例子,如果4个月宝宝拿东西拿不稳,到6个月大的时候,可以稍微拿稳,家长就不会放在心上。
但是很多不知道4-6月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因为抓握不良还是失去了很多触觉发展的机会,这对孩子精细动作及早期认知的发展是不利的!而相反的选择,适当给予手按摩,有意增加孩子抓握机会,不仅有利于拇指内扣的缓解,也不会错失精细动作及认知发展机会。
误区三
没有高危因素就没有发育迟缓
所谓的高危因素,其实是指医学上认为可能增加孩子发育异常的孕产因素。有高危因素,出现问题概率高,没有高危因素,出现问题概率低,但不是不会出现。
当计划中的新生命来临时,定期孕检,认真胎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胎儿的发育变化越来越了解,但是还有很多细节及状况是我们无法预知的。比如:我们可以在孕期筛查出多指趾畸形,但我们还不能孕期预测孩子手灵活或不灵活;我们可以监测胎儿脑沟回形态是否正常,但无法预知孩子的聪明程度。
误区四
发育迟缓依赖药物治疗
发育迟缓的干预方法并不是药物治疗。神经系统发育是一个外界刺激通过外周感受器形成神经电刺激。发育迟缓的较好干预手段是增加或者避免外周刺激的减少,是通过游戏,按摩等等方式完成的。除了少数神经系统疾病需要高压氧,神经生长因子等的处理,大多数情况都是不需要打针及吃药。
误区五
早期发育迟缓就决定终身
2岁以内的孩子还处在神经系统高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强,只要有科学积极的态度,切实有效的行动,早期的发育迟缓是可以克服的。而且因为这种艰难,因为这种坚持,孩子的毅力得到了锻炼。当孩子的发育迟缓时,不必气馁,因为这并不一定决定孩子的终身!
当贴上“高危儿”标签时,家长不要轻易就被打倒,更不能走入这些高危儿认识误区,而错过较好的康复治疗时间。当家长不放弃的时候,往往孩子也会养成相同的习惯,如同“脑瘫少年”,他的父亲坚持陪同儿子做肢体训练,拒绝让儿子坐轮椅,他也就养成了遇事不轻言放弃的习惯,才造就了今天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