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又被称为结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结肠痉挛及砧液性结肠炎等,1818年由Powell等首先报道。这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一组肠道功能障碍性疾病,缺乏形态学和生化指标的异常。
该病发病率较高,在西方人群中约20%-30%有IBS症状,诊者仅占其中的1/4,男女之比约为1,2。有报道北京地区IBS患病率按Manning标准或罗马标准校正后分别为7写和0.82%,且以学生、干部等脑力劳动者发病率较高。
患者以20-40岁青壮年居多,中年以后患病率逐渐降低,对生活、工作及学习均有一定的影响。IB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主要与肠道动力紊乱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其他与精神因素及肠道感染也有一定关系。
IBS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为主型、便秘为主型、腹泻便秘交替型及腹痛型。治疗药物可大致分为:
①对症治疗药物,针对上述不同临床类型患者的不同症状进行缓解症状治疗;
②调节内脏敏感性药物,能降低小肠和直肠扩张感觉闹值,减弱胃肠道反射;
③抗抑郁和抗焦虑药物,患者精神状态,同时调节胃肠道功能。
目后IBS尚无标准治疗方案,治疗以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为主,强调综合治疗及个体化治疗。